金融学院第55期论文研讨:Lending relationships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liquidity shocks: Evidence from a natural experiment
主要来源: 发布时间:2018-03-26
2018年3月14日,由金融学院举办的“第55期论文研讨班”在明辨楼502教室举行。本期研讨班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何青教授作题为“Lending relationships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liquidity shocks: Evidence from a natural experiment”的报告。本次研讨活动由金融学院王佳妮老师主持,学院部分教授及副教授、全体青年教师、全体博士生、本硕博贯通班学生等四十多人参加。
何青教授首先介绍了该论文选题的意义。经济危机给银行带来的流动性冲击,可能会使其压缩信贷规模,进而通过借贷渠道将流动性转移给企业。然而,不同的企业与银行间的信贷合作关系不同,这有可能会改变风险转移效应。因此,这篇论文提出了一个较为新颖的观点:银行会面临两种不同的流动性风险转移选择——如果银行对企业不够了解或者企业经营状况一般,则银行可能会选择直接压缩贷款规模,将流动性冲击转移给了企业;如果企业之间有长期合作关系,或者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则银行可能会选择自行消化掉流动性冲击,不转移给企业。
何青教授强调了论文在理论构建和研究设计中所面临的挑战,即所有的经济危机,不仅对银行的流动性供给造成影响,也会对企业的流动性需求造成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论文选取了2013年中国金融市场的钱荒作为流动性冲击时间,何教授详细介绍了钱荒发生的背景和发生过程,并总结出此次钱荒为外生的、非预期的特征,仅会对金融机构流动性供给造成影响,对企业的流动性需求不造成直接影响,并且钱荒发生后,可以观察到金融机构的放贷行为有所收敛,银行的贷款增长率下降,这也为研究的可行性提供了契机。
基于文献和相关理论,论文提出了四个假设:(1)钱荒发生时,上市公司的CAR为负;(2)和银行有长期关系的企业,在危机发生时,银行会选择不把风险传导给它,所以比没有关系的企业表现好;(3)借贷银行的强弱会影响企业的CAR;(4)长期而言,危机发生后,有银企关系的企业会比没有的投资更多。
在实证研究中,论文根据信贷关系、行业等进行分类:在2335家非金融公司中,有贷款的1830家,没有的505家;因为过桥贷款的存在,其中有银企关系的1063家,没有银企关系的767家。通过回归分析,对比了经济危机对它们的影响,论文得出以下结论:(1)按银行类型进行划分,外资银行表现最好,会比较少的把流动性冲击转移给企业,不存在银行间市场可能是这类银行表现较好的原因,其次是国有银行,该类银行抗危机能力较强,但流动性危机确实会通过贷款渠道转移给借款企业;(2)进一步分析有借款的企业,有长期银企关系的企业会比没有的表现好;(3)与外资银行有长期银企关系的企业表现最好,与国有商业银行有银企关系的,国有企业比非国有企业表现好;与外资银行有企业关系的,非国有企业表现比较好;(4)钱荒时期,主银行的表现越好,企业的表现也会越好;(5)用DID方法观察有无借款的企业在钱荒后的投资表现,有银企关系的投资更多。
最后的互动环节,金融学院师生就论文中理论机制和实证设计等问题进行与何教授进行了讨论,主要有长期贷款的界定、银企关系是认证还是传染机制、能从机构投资者贷款的公司和被投资者持有的公司,是否大概率重叠、国内外关于冲击选择的不同要求、回归结果表达方式、怎样排除股票市场不够有效的影响、流动性冲击贷款传导机制理论等问题。何青教授还为大家讲述了控制变量选择以及投稿技巧。这对于金融学院师生的理论研究和论文撰写,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撰稿人:王佳妮、公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