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院举办首都金融论坛第43期: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股票集群现象
主要来源: 发布时间:2017-06-21
6月19日,由金融学院主办的首都金融论坛第43期在明辨楼519会议室举办。美国克利夫兰州立大学教授、金融系主任周海刚担任本次主讲人。本次讲座由金融学院院长尹志超主持,金融学院部分博士生和教师聆听了本次讲座。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股票集群现象(Price Clustering on the Shanghai Stock Exchange)。首先周海刚引出研究背景:2016年10月3日美国推出以1/16为单位来计价代替之前的以分为单位计价。在随机分配情况下,周海刚将1400支样本股分为Control Group、First Test Group、Second Test Group以及Third Test Group,分析选取上海证券交易所作为样本的原因为交易量大、灵活度高且成本费用低。
其次,周海刚回顾了市场微结构相关的文献,从数据角度看,有的文献选取高频数据、有的文献选取日度数据,有的文献考虑了季度的红利;从市场角度看,有的以美国市场为样本,有的则选取了日本、澳大利亚和中国甚至外汇市场。关于价格集群现象的解释有三种假说:Negotiation Hypothesis、Attraction Hypothesis以及Culture Hypothesis,后两种假说都考虑了偏好因素(对表示吉利的数字8的偏好和对表示不吉利的数字4的规避)以及文化因素(更喜欢偶数)。
在数据来源方面,周海刚介绍了RESST、国泰安和上海证券交易平台,利用图表等描述性统计和回归分析证明了0、5、8等尾数能使交易成本更低,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股票之间的价差越大、股票价格的不确定性更大,则价格集聚现象更容易发生;计价单位越少,交易成本越低。
讲座的最后老师们纷纷提出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比如不报中间价只报0、5对大、小型股票的利弊不同,应该分样本实证;该政策从2016年10月3日推出,至今仅8个月,时效性值得深思。周海刚也表示老师们的提问能激发思考,今后会进一步完善此方面的研究。